外院公众号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生天地» 学风建设»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记2019年度聊城大学“十大优秀学生”候选人吕静怡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记2019年度聊城大学“十大优秀学生”候选人吕静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吕静怡时刻以这句话警醒自己,低调务实,真诚待人。其人也正像她的名字那样恬静、贞怡,温润而泽。她是名列榜首的超级学霸,是身兼数职的干部标兵,是叱咤赛场的教学能手,也是学术研究的创新之星。她是吕静怡,一名敬畏生活,一往无前的追梦人。

勤思笃行  功不唐捐

在大家看来,“忙碌”似乎是吕静怡大学生活的关键词之一,她总是匆匆穿梭于西校的最北与最南端,在课堂、活动与会议之间奔波往返。的确,肩负着外院季院双重身份的吕静怡,任务总是接踵而至,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往往是碎片化的。于是,自习室、图书馆、空教室亦或是打烊的餐厅、湖边的长椅便都留下了她学习的身影。在她看来,不让自己闲下来 ,才能感到充实。她虽然身兼多职,却能游刃有余的协调好学习、工作和琐事,三年来一直保持着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忙碌也充实,累却十分满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吕静怡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努力。自入学伊始,她便一步一个脚印,暗自努力着。她从上好每一堂课开始,从尽力完成好每次活动开始,从尽力做好每份工作开始,踏踏实实,努力让每分每秒都过得充实有意义。她始终相信厚积薄发,竭尽力全做好每一件事,总会水滴石穿。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她见过黎明雾气氤氲的朗读园,见过夜半更阑人静的自习室。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埋头苦读,是多少次挫败后的永不言弃。她始终明白,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学海无涯,唯勤是岸,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过后,结局是令人欣慰的。入学以来的每一学年,她的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成绩都名列前茅,18门课95分以上,33门课排名班级第一,36次课程GPA超过4.0,三年总学习成绩、综合测评均位列专业第一名,好成绩高素质让她连年获得一等奖学金、英才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生等多项荣誉。大学英语四六级、普通话考试、英语专业四级、计算机二级也是一次性高分通过。

今年九月,她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科研竞赛经历,获得了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先后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大学等六所高校向她抛出橄榄枝。出于专业就业的需要和对国际化都市的向往,她为自己选择了一场最为激烈的角逐——只身前往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即使上外是世界知名、全国顶尖的语言类名校;即使期末考一结束便要启程,几乎没有备考时间;即使要与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985、211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即使她是整个夏令营唯一一位出身二本的学生,她都没有半点退缩。最终,出类拔萃的她在夏令营中脱颖而出,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被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录取,成为了外国语学院汉教系第一位保研双一流名校的学生。

勇于尝试 发现新我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2016年,初入大学的吕静怡和其他新生一样,面对未来的生活有些许迷茫,却也憧憬着能够在这崭新的世界开拓出一方自己的小天地。于是,她努力在一次次新的尝试中,寻找自己的归属感:第一次当班长、第一次站在国赛的舞台上、第一次指挥军歌、第一次做引导员、第一次写学术论文、第一次拿国奖、第一次与名校学生同台竞技……她笑称,青春的意义大抵如此,不关乎成功与否,只求经历过不留遗憾。

大一至今,身为班长、团支书的她,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她凡事亲力亲为,力求工作尽善尽美,不仅以身作则,在自己刻苦学习的同时,带动班级同学共同进步,还带领班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在各项团体比赛中斩获佳绩。在她的带领下,2016级12班逐渐成长为一个学习好、风气正、凝聚力强、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曾被评为聊城大学“百优团支部”。吕静怡个人也曾多次获得聊城大学十大优秀团干部标兵、聊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聊城大学优秀团干部等众多荣誉称号。

身为少数民族的吕静怡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她从小学习音乐,钢琴(中国音乐家协会十级)、单簧管(参与管弦乐队)、尤克里里……诸如此类的西洋乐器曾伴她度过一段段寂寥的时光。艺术的熏陶让她的身影常流连于文体活动现场,她是军歌合唱中英姿飒爽的指挥手,是羡林大讲堂歌颂孔丘之语的领唱人,是艺术节闭幕式上风姿绰约的舞者,是运动会方阵中神采奕奕的引导员。然而,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她也开始有意识的去接触中华传统艺术:剪纸、刻瓷、葫芦丝、古典舞……也正因如此,她与一群同样热爱中华文化的约旦朋友结下不解之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余时间,吕静怡常常与留学生交流,长期定期组织汉语角,为留学生辅导HSK,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她们解答问题,亦友亦师,教学相长,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长期的实践使她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2018年,赴厦门参加了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同学、留学生们的帮助下,初赛超过浙江大学等排名第四,决赛荣获全国三等奖。

正是在一次次崭新的尝试中,吕静怡不断挑战自我、发现自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赋予更多可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于她而言,这所有的一切不仅仅是对学习生活的点缀,回想起来,是电脑里留存的上百份文件,是遇到困难时的相互扶持,是老师百忙之中的耐心指导、不知疲惫的身影,是一次一次成功后明媚的笑脸,是彼此的眼睛里透出来的坚定的眼神,这更是她努力拼接的青春的画卷。正是一段段艰涩却难以忘怀的时光,汇集成她收获满满的大学四年。

深稽博考 潜精研思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吕静怡不仅学习工作力争上游,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不甘后人,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她善于观察生活,常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迸发灵感,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大一学期末,她偶然看到了季羡林荣誉学院的招生简章,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递交了申请。经过一轮轮严格的选拔,她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光荣的荣誉学生。而季羡林学院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目标,与她的想要尝试进行学术研究的愿望不谋而合。2015年至今,她先后申请了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便携式挂钩(专利权人),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关于慕课(MOOC)模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应用的思考》(第一作者),主持完成一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结题优秀)和一项季羡林学院科研项目(负责人),也完成了季羡林学院本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被评为“聊城大学科技创新之星”。

开展慕课项目研究的一年里,她常常午休时间也泡在图书馆,查找文献,研读资料。她始终认为,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应该是潜藏在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一种向上的态度与精神,哪怕有过从零摸索的迷茫,哪怕有过稿件拒收的沮丧,她也不抱怨、不放弃,始终秉持着乐观的态度,常怀感恩之心,在逐梦的道路上大踏步的前进着。创新路上,她不仅提升了能力,赢得了荣誉,更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激励她在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正是秉持着对梦想的坚持与热爱,吕静怡才在追随梦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逐梦路上也许荆棘密布,也许困难重重,但青春无畏,逐梦扬威,她始终相信“天道酬勤”,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吕静怡立志要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她也注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的华美乐章,在逐梦的道路上,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