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校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教育一线工作者、研究机构人员以及各领域的教育工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提升初中教育质量和教师素养提升的策略,这种深度交流对于激发初中教育办学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帮助研究生对当前教育形势与发展有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以及对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提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当日上午,外国语学院于1#C114教室通过直播平台组织研究生集体观看了部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协会秘书长杨银付主持,行政领导,专家学者等分别作了主旨报告。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委员、常委、组织部部长张若冰首先致辞。他提到,海淀是首都核心区、科技核心区、也是教育核心区,而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中大提到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国必须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还需坚持教师为本,建设高素质的专家型教师人才队伍。通过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学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接下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书记进行发言。他认为,教育的供给侧结构调整,既包括在教材课程教育的资源和环境,也包括教育的人力资源,想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落实“五育并举”方针,关键要从最基本的育人单元——学校这个层面入手。海淀区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发挥了模范示范的作用。紧接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作主旨报告,并为初中教育改革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教师要秉持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人才多样化意识,坚决摒弃“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位学生”的思想,倡导因材施教。其次,要创新教师发展研究的内容,丰富学习资源的呈现风格,探索教育技术知识上的教学和教研。最后,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需要为教育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与外部支撑,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随后,中国教育协会朱之文先生指出:指出:初中教育承上启下,作用不容忽视。当前我国初中阶段教育已经实现全面发展。我国2019年小学的入学率大约是99.94%,初中阶段的入学率是102.4%,情况良好,这就是教育行业的“活力”,而且随着国家各种的资金以及政策支持,相信以后各阶段学子的入学率会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全新思维,即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要强化自身育人定位,做好教育体系设计。
第二部分的主旨报告由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尹丽君主持。首先,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发言,他引用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的一句话“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强调培育根本的重要性并强调教育要延展时间空间,不仅限于学校和线下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行参考。随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莉莉,就“新时期,初中校长的责任与使命”一题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初中阶段教育的现状。朱教授分享她所看到的中学校长的感受,不一样的中学跟现实以及教育市场竞争;第二个方面,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新时代,当前初中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在这其中教师应如何进行角色转换;第三个方面,初中校长的教育选择。刘教授强调校长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选择,要具备机制创新与管理精细,要加强自身学习方式转变,要有个性化的评价。最后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在报告中提到,这次大会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确定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继承与重构,每一位校长在办学时,都要“找尺子、照镜子、探路子”,同时为初中教育质量提升赋能。一是要提升育人质量的思考,育什么人?怎样育人?二要对育人模式创新进行思考,并展开阐述与人创新的五个关键和基本原则;三要进行教师育人能力的实践。罗校长在最后总结到,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教研的专业支撑作用,助力教师职后成长,让教师成为让理论在实践中扎根的人。
此次学术会议是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全方位、多角度汇聚与分享国际与国内最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让他们对自己未来所要研究的方向有了宏观的把握,同时在微观上对教育培育与发展有了深刻的感悟与体会,并意识到自己日后作为教育者肩上的职责义务和责任使命。
(文/韩芳 图/耿羽倩 审核/肖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