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影响力,2月27日,外国语学院举办“青春·汇”系列活动。此系列活动旨在落实学联文件精神、促进学生交流,首期主题为“志愿之光,温暖同行”。此次分享会邀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张帅作为主讲人,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孙哲、教师李静出席,部分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开始,张帅围绕志愿服务项目展开了详细讲解。他从项目设计思路切入,着重强调了志愿服务项目与普通志愿服务活动之间的差异。他指出,一个完整的志愿服务项目,不仅要有清晰的服务对象、明确的目标以及特定的时间周期,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来达成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讲解过程中,他还结合实际案例,设计出兼具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在场听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法。
本次分享会的成功开展为志愿服务团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同时,此次分享会为外国语学院师生搭建了交流平台,加深了大家对志愿服务的理解。
学生感悟
黄贤栎:这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经验分享会让我受益匪浅。会上解析了项目设计的核心逻辑,颠覆了我对志愿服务的传统认知,强调项目需聚焦"真痛点而非热点",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如罕见病群体帮扶等创新案例,让我意识到精准定位需求的重要性。申报书撰写部分,PPT的"为什么干-怎么干-干的怎样"结构清晰实用,尤其成效量化呈现的方法极具操作性。公益创业板块提出的"造血式可持续模式"更拓宽了思路,启发我在未来项目中融入社会资源整合与商业思维。此次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项目策划能力,更深化了我对志愿服务专业化的理解,为我后续实践提供了有力方法论支持。
张笑琛:这次志愿服务分享会让我收获满满。会上分享了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关键要点,扭转了我过去开展志愿服务的简单认知,着重强调志愿服务要“深挖需求,而非盲目跟风”,以细规划达成大目标。像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这类典型案例,让我切实明白前期调研的重要性。在活动执行讲解部分,流程中“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规划思路简洁明了,特别是风险预估及应对策略的讲解实用性极强。团队协作板块提到的“凝聚式共同成长模式”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在未来志愿服务里重视成员间的优势互补与情感联结。这次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组织志愿服务的能力,更深化了我对志愿服务内涵的理解,为我后续投身公益事业筑牢了根基。
刘晓艺:参加寒假志愿服务分享会,我深感心灵的触动与成长的喜悦。聆听志愿者们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从帮助孤寡老人到参与环保活动,每一个故事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些经历不仅让他们学会了关爱与奉献,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志愿服务不仅是给予,更是收获,它教会我们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在奉献中找到了自我价值。这次分享会,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激励着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要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传递温暖,点亮希望。
(审核 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