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院公众号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青春西部行 | 疆土为卷,支教逐光——以教育之名 赴天山之约

青春西部行 | 疆土为卷,支教逐光——以教育之名 赴天山之约

  许贞芳,女,汉族,中共党员,聊城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外国语学院学科英语教学专业2023级研究生,现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五一农场中学,担任七年级英语口语交际教师。

  踏上旅程之前的那几日,沉稳如我,也被焦躁不安攻占。角落里的行李箱半开半合,衣物胡乱堆叠,不知道还有什么该去清点。这趟离家三千公里的旅程,像是一场盛大而孤独的远征。

  与乌市初逢:繁华表象下的支教思索

  随着火车缓缓驶入站台,我终于抵达了此次旅程的终点站——乌鲁木齐站。在这一刻,往昔对熟悉之地的眷恋不舍,对陌生之处的忌惮渴盼,都统统沉淀为一种坦然。 这是我第一次踏进乌鲁木齐市,我和伙伴们在乌鲁木齐站附近逛了逛,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看着这座比我的家乡繁华、大得多的省会城市,让我不禁发出疑问:这里真的需要支教吗?高楼林立间,霓虹闪烁,似乎与我想象中的偏远之地相去甚远。

  

  

  2. 专业与担当的双向奔赴:课堂困境中的教育突围

  走进教室站上讲台,学生那懵懂的眼眸,映照着我的成熟,我从他们身上,仿佛看到曾经的我在探头。我尽力装成一副严肃的模样,模仿着我的初中英语老师立下条条规矩。可想象中的教学顺利开展、学生听话认真、其乐融融的场景并未如期而至。我与学生之间仿佛横亘着一道无形的沟壑,我听不懂他们口中的网络热梗,他们也对我的经典故事毫无兴趣。课堂上总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需要我一遍遍强调纪律,仿佛学习与他们毫无关系;总有学生因各种理由请假,一请就是一天。后来我与几个学生谈心,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他们表示不知道也不关心。那一刻,我终于明白这片还算富饶的土地为何需要支教——学生对学习的淡漠,家长对教育的忽视,以及网络不良内容的侵蚀,像一层层无形的屏障,阻隔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不远处雪山依旧沉默地伫立,仿佛在提醒我,繁华的表象之下,仍有许多未被照亮的地方。或许,正是这片土地的复杂与多元,才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理解、去改变。从此,我的课堂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也开始讲述那些因学习而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我告诉他们,知识不仅是试卷上的分数,更是通向广阔世界的桥梁;努力不仅是为了眼前的成绩,更是为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或许有一天,他们会用自己的脚步,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而我仅是他们成长路上,为他们轻轻推了一把的人,助力他们奔赴更远的远方。

  3. 教研成长记:在幕后与台前的历练

  除担任英语教师外,我还在学校教研室跟岗实习。教研室主任亲切友好,她既是我教学路上的引路人,又是我的直系领导。在教研岗位上,我积极进行服务工作,辅助教研室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顺利完成,每一次顺利完成使命都让我倍感满足。 

  

  

  4. 志愿微光:让温暖在校内外流动

  运动会裁判员、十二师歌咏比赛的参赛成员、社区七彩假期课堂的教师、健美操社团的老师、雷锋日的志愿者……每一个身份都是我,我带着研支团的红色徽章,穿梭在需要志愿者的每个角落。最难忘的是在我们在社区开展的"红领巾小课堂"中,用英语绘本为这里的孩子们打开世界之窗。  

  

  

  

  

  

  

  5. 山风暖情:支教路上的心灵相拥

  驻在乌鲁木齐郊区支教的我们,也收获了尊重和慰问。十二师团委、学校每逢节假日,都会贴心地为我们送上生活用品等,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让我们在支教路上感受到双向奔赴的温暖。   

  结语

  今天是在五一农场中学的第249天,我会继续用专业知识播种,以青年热忱耕耘。三尺讲台是支教的起点,而教育的美好,正绽放在孩子们学会新知识的欢呼声里,更在每双被点亮的眼睛中。这场跨越山河的青春奔赴,未完待续。

  (审核 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