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码传统文化公园语言景观背后的文化基因,8月2日,外国语学院文化交流语探团成员褚狄璇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兖州传统文化公园”,开展“探语言之微,扬文化之脉”专题调研活动。
当日上午,褚狄璇携带相机、录音笔、测量尺等工具抵达公园。她对导览图、楹联释义牌、典故景墙、互动二维码立牌等语言载体进行“文字—图像—材质”三维度采样,重点核查英译准确度、繁简字体混排、文化负载词注释三项指标。褚狄璇穿梭于公园之中,仔细观察每一个标识牌,记录下文字的书写是否规范、图像与文字的搭配是否协调、材质是否适合长期展示等细节。在核查英译准确度时,她仔细对比中英文内容,确保翻译准确无误,能够准确传达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文化负载词注释方面,队员们更是细致入微,力求让每一个游客都能通过注释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
此次调研把课堂里的“译介学”搬到孔子故里的一线场景,让标识牌成为“会说话的文物”。团队成员以语言为桥,既帮助传统文化公园讲好“仁义礼智信”的东方故事,也让外籍游客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中华文明的肌理。
通过开展本次调研,实践队不仅为传统文化公园的语言景观提出了优化建议,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外国语学院学子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情怀。
(审核 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