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院公众号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外国语学院繁星耀乡实践队开展“非遗遇上AI”实践调研活动

外国语学院繁星耀乡实践队开展“非遗遇上AI”实践调研活动

  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方向,8月5日,外国语学院繁星耀乡实践队开展“非遗遇上AI”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团队成员走进多地博物馆、文化馆,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访谈,展开了一场关于传统与科技融合的调研之旅。

  团队成员首站来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馆内陈列的皮影、传统陶艺、民俗刺绣等非遗展品让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在与博物馆负责非遗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交流时,对方提到:“当下非遗传承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年轻群体关注度较低,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衔接不够紧密。若能借助AI技术,或许能为非遗‘活起来’找到新突破口。”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围绕如何利用AI虚拟体验、智能解说等技术增强非遗的互动性展开讨论,详细记录下可探索的方向。

  随后,团队前往市级文化馆,与长期从事非遗研究的学者深入交流。“AI并非要替代传统技艺本身,而是要成为传承的‘辅助工具’。”该学者以传统织锦为例解释,“通过AI算法分析传统纹样的构成逻辑,既能帮助初学者快速掌握技艺要点,也能衍生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设计,让老手艺走进日常生活。”这番见解让团队深受启发,他们现场拍摄了传统纹样细节,计划后续尝试用AI软件进行图案创新实验。

  调研中期,实践团召开阶段性总结会,形成首份中期实践报告。报告梳理了当前非遗传承的现状与痛点,初步提出三项AI赋能方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整理非遗口述史料,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开发非遗技艺AI教学模型,降低学习门槛;通过AI生成技术设计非遗主题文创产品,拓展应用场景。

  此次调研活动既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非遗传承的现实困境,也清晰了自身专业在其中的价值——作为外语专业学生,可在非遗数字化传播中发挥语言优势,助力AI技术与非遗的跨文化融合,为传统技艺的“破圈”提供更具体的思路,贡献更年轻的力量。

  (审核 赵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