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居民环保意识,促进垃圾回收利用,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8月8日至8月9日,外国语学院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香港中路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王蕴喆担任主讲人。
首日清晨,队员分组化身“临时居民”和“卫生情况侦查员”,一组携带家庭分类垃圾,亲历垃圾投放流程,记录实际困惑点;另一组跟随社区保洁员开桶检查,直观感受混投乱象,记录高频错投物品。
次日,成员们带着昨日记录下的问题来到现场,在易混淆的垃圾桶上张贴醒目提示卡,如“粽叶、大骨非厨余”;并针对“破袋脏手”痛点,协调物业在小区垃圾集中处加装简易洗手装置,放置水桶、皂液、免洗洗手液等物件,以便清洁员和小区居民在清理垃圾后进行卫生清洁。
次日下午,会议室里气氛热烈,活动主讲人王蕴喆组织各成员围坐一圈,围绕“社区垃圾分类”展开深入交流。成员们结合具体案例,细致阐述了垃圾分类如何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着重强调这一举措在“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大家从自身做起,带动邻里参与,共同为社区生态建设出力。
本次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让青年力量能以“小切口”推动基层治理实现“大改变”,将政策要求转化为有温度、可持续的社区实践,让青春智慧成为在治理末梢时点亮的“最后一米”微光。
(审核 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