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院公众号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外国语学院文化交流语探团探访博平四照楼解码语言景观助力文化传承

外国语学院文化交流语探团探访博平四照楼解码语言景观助力文化传承

  为深入探索城市语言景观的文化内涵与实践应用,8月11日,外国语学院文化交流语探团成员杨新宇抵达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博平四照楼,开展“解码语言景观,赋能文化传承”主题调查实践活动。实践队以专业视角聚焦景点语言标识系统,为提升当地文化传播效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调研支持。

  活动当日,团队成员杨新宇携带相机、笔记本等调研设备来到博平四照楼。队员们沿着景点游览路线,对四照楼周边的导览牌、历史介绍牌、警示标语等进行多模态数据采集,重点关注中英双语标识的翻译准确性、排版规范性及文化信息完整性。

  杨新宇调查发现标识存在多方面问题:部分标识语言单一,如四照楼介绍牌无英文翻译,外国游客难理解文化底蕴;部分双语标识翻译不准,无法传递内涵;重单语言轻多模态转化,像“博平古驿站”说明牌无英文、方言别称,致文化信息断层。 本次实践累计采集楹联、碑刻、民俗标识等样本,记录文化信息缺失、翻译适配不问题,整理出“古文字-方言-普通话-英文”转译建议。

  同时,队员访谈了5名当地居民与3名景区工作人员,收集到关于语言景观优化的12条民间建议,如增设“方言点读”功能、在楹联旁标注书法流派信息等。这些素材将为后续构建“文化符号基因库”提供基础数据,助力四照楼实现语言景观从“信息传递”向“文化对话”的升级。

  此次活动突破了传统语言景观调查的文本局限,将目光投向历史场景中语言与文化的深层绑定关系。实践队通过专业视角挖掘文字背后的历史记忆与地域智慧,既展现了外国语学院学子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能力,也为历史建筑的活态传承提供了“语言解码”的青年方案,让沉睡在文字里的文化遗产通过精准传播“活”起来。

  (审核 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