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感悟红色历史的厚重底蕴,传承红色基因,8月20日,聊城大学“正音筑梦,‘宁’力助兴”志愿服务队成员杨新宇走进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以“追溯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红色展馆、参与红色情景体验、开展红色文化调研、录制红色宣讲视频,用青年视角解读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让红色精神在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漫步红色展馆,重温烽火岁月里的奋斗征程
在基地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队员杨新宇开启了沉浸式红色研学之旅。展馆内,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静静诉说着往昔岁月:1938年茌平抗日武装使用过的步枪锈迹斑斑,却依旧能让人联想到战士们冲锋陷阵的热血场景;泛黄的《茌平抗战日志》手稿,字里行间记录着军民同心抗击日寇的艰难历程;墙上悬挂的“茌平战役形势图”,清晰标注着战斗路线与战略部署,还原了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
杨新宇不仅驻足聆听讲解,还主动参与“文物背后的故事”互动环节——通过扫描文物旁的二维码,收听革命先辈后人录制的口述历史,从“步枪如何在游击战中发挥作用”到“日志作者与村民的鱼水情”,立体鲜活的细节让历史更加可触可感。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民联防,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运动,再到新时代茌平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她边听边拍摄记录、整理笔记,在图文、实物与影像的结合中,系统梳理出茌平“从革命热土到发展新地”的红色脉络,深刻体会到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聚焦专业特色,打造多语种红色宣传视频
整个实践过程,队员杨新宇分“素材采集-内容创作-多语种呈现”三步推进。在红色展馆内,杨新宇用镜头聚焦1938年抗日步枪、《茌平抗战日志》等文物,捕捉历史细节,同步记录讲解员对茌平战役、军民联防等历史的讲解,并结合外语专业特色,队员将拍摄素材剪辑成3分钟宣传视频,以“文物见历史-体验悟精神-青年传薪火”为脉络,搭配英语配音,把“茌平抗日故事”“支前村民事迹”转化为多语种表达。
此次红色主题实践活动,队员通过参观红色展馆、情景体验、文化调研及录制宣讲视频,以多元形式深化红色教育实践。此举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历史认同感;通过实地调研与视频传播,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同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培养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力。
(审核 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