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院公众号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聊城大学“正音筑梦,‘宁’力助兴”志愿服务队开展周村烧饼非遗文化实地调研活动

聊城大学“正音筑梦,‘宁’力助兴”志愿服务队开展周村烧饼非遗文化实地调研活动

  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探寻传统工艺背后的匠心传承,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与传承意识,8月13日,聊城大学“正音筑梦,宁力助兴”志愿服务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走进承载着百年飘香的周村烧饼博物馆,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与实践之旅。

  走进周村烧饼博物馆,展厅内详实的图文资料和沙盘模型,清晰地勾勒出烧饼从最初的“胡饼”演变、明中叶“胡饼炉”传入、到清光绪年间聚合斋、大顺号等老字号精研工艺,最终形成“薄、香、酥、脆”独特品质的完整发展脉络。在核心展区,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传统制饼工具,它们是烧饼技艺传承的无声见证。团队成员被古老的石磨、巨大的和面陶缸、形态各异的木质模具,尤其是那标志性的传统吊炉鏊子所吸引。看着这些浸润着岁月包浆、留下无数匠人手泽的老物件,队员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一代代制饼人在这方寸之间挥洒的汗水与智慧。

  

  在充分领略了博物馆承载的历史底蕴后,团队成员有幸对坚守在制作一线的周村烧饼工艺制作者杨师傅进行了访谈。在弥漫着麦香与芝麻香的工坊里,杨师傅一边娴熟地展示着延展、着麻、贴饼、烘烤等关键工序,一边向队员们娓娓道来。“周村烧饼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从选料、配方、和面、延展成型到高温烘烤,每一步都讲究‘火候’和‘功夫’。‘延展’要薄如纸,均匀透亮;‘着麻’要密而匀;‘贴炉’要快、准、稳;烘烤更是要掌握‘炉火纯青’的技艺,十几秒内就要完美呈现‘薄、香、酥、脆’的特点。”杨师傅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着对传统技艺的无限热爱与敬畏。她特别强调了师徒口传心授、代代相承的重要性,以及在现代工业化冲击下,坚守传统手工技艺的艰辛与价值。

  

  针对队员关于周村烧饼独特制作工艺的提问,杨师傅说:“咱这烧饼讲究‘三分面、七分火’,本地冬小麦精粉要醒足4小时,芝麻得淘洗三遍晾干,贴炉时枣木拍子‘啪’地一声贴上280℃炉壁,30秒必翻面,慢一秒就焦。”当被问及传承困境时,杨师傅停下手中活计感慨:“现在年轻人坐不住冷板凳,一天站八九个小时是常事,手工制作效率低、成本高,和机器量产比价格不占优势,坚守不容易。”对于大学生参与传承,她给出务实建议:“先别急着创新,得把基础打牢——比如擀饼皮要做到‘薄能透光、边缘齐整’,没有三个月练不出来。学会传统工艺后,可以用你们的视频、直播把制作过程拍得有趣些,或者帮着设计新包装、新口味。传承可不是守着老摊子不动,是让老手艺跟得上时代。”

  同时,为更全面了解周村烧饼的社会认知度与传承现状,实践团队在周村古商城、博物馆周边及当地社区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线上线下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结果显示:

  在认知层面,82%的受访者吃过周村烧饼,但仅34%知道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7%的本地居民能说出“贴炉”“芝麻选材”等关键工艺,而外地游客中这一比例仅为19%。在传承态度上,91%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手工制作的烧饼更有文化价值”,但73%表示“价格高于机器量产款时,会优先选择后者”;85%支持“通过短视频、体验活动等新方式推广非遗”。18-30岁群体当中,68%愿意尝试“烧饼DIY体验”,52%希望看到“结合潮流元素的文创衍生品”,但仅12%了解周村烧饼的技艺传承谱系。

  

  薄饼载厚艺,匠心传百年。通过触摸历史温度、感受匠心热度,团队成员认识到,周村烧饼承载的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齐鲁大地的生活智慧与工匠精神。当传统工艺遇上青年创意,当非遗文化对接现代传播,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生。聊城大学“正音筑梦,‘宁’力助兴”志愿服务队以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既能成为非遗文化的忠实传承者,更能成为创新发展的有力推动者。这场跨越年龄的匠心对话,为非遗保护注入了青春动能,也让文化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审核 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