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京杭大运河与北京饮食文化的深层关联,揭示运河漕运对北京饮食风味的塑造历程,8月25日,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味链京杭团队开展“通惠河畔话南北”线上研享会活动,团队全体成员参与。
活动聚焦“运河与北京美食”这一主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精彩分享。在食材溯源板块,成员们介绍,元明清时期,江南漕船在运粮进京途中,洒落的“土米”成了通州至东便门一带鸭群的天然美食。这些鸭群在此滋养下,肉质皮脆肉嫩,最终演化出闻名遐迩的北京鸭,成为经典挂炉烤鸭的优质食材。同时,通州、积水潭等码头作为南货的重要集散地,绍兴黄酒、金华火腿、太湖银鱼等纷纷北上,不仅丰富了皇城的餐桌,更催生了诸多“南北合烹”的京菜,如“松仁玉米”“黄酒焖肉”等,展现了运河带来的食材融合之美。
技艺流动方面同样亮点纷呈。明成祖迁都后,扬州、淮安厨师沿河北上,将淮扬菜“炖、焖、煨”的细腻技法带入宫廷,与北方“烤、爆、涮”技艺结合,奠定了“京鲁菜”基础。清末南京烤鸭经运河传入北京,经鲁菜师傅改良为挂炉工艺,终成全聚德“片皮鸭”。此外,全聚德用漕运枣木烤制、万通酱豆腐经水路发酵等老字号“运河基因”,以及卤煮火烧用船运下脚料、炸酱面“南酱北蔬”的市井逻辑,均得到了深度解读,成员们也表示收获颇丰。
本次活动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梳理史料、挖掘饮食故事,团队成员不仅深化了对运河文化的理解,更在资料整合、线上分享等实践中提升了研究能力与表达能力,为后续文化探索积累了扎实经验,进一步助力运河文化的传播发展。
(审核 朱鸿祥)